logo

零样本图像分类综述:技术演进、挑战与未来方向

作者:沙与沫2025.09.18 16:51浏览量:0

简介:零样本图像分类通过利用辅助信息(如语义属性、文本描述)实现未知类别的图像识别,突破了传统分类方法对标注数据的依赖。本文系统梳理了零样本图像分类的技术框架、核心方法、典型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开发者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指南。

引言

零样本图像分类(Zero-Shot Image Classification, ZSIC)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方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利用已知类别的知识(如语义属性、文本描述),实现对未见类别的图像分类。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监督学习对大规模标注数据的依赖,在医疗影像、稀有物种识别、跨模态检索等场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方法分类、挑战与解决方案三个维度展开综述。

一、技术原理与核心框架

1.1 问题定义与数学表达

零样本图像分类的任务可形式化为:给定训练集 $D{train}={(x_i, y_i)}{i=1}^N$(其中 $yi \in Y{seen}$ 为可见类别),以及所有类别的语义表示 $S={sy}{y \in Y{seen} \cup Y{unseen}}$(如属性向量或词嵌入),模型需预测测试图像 $x$ 所属的不可见类别 $y \in Y_{unseen}$。其关键在于构建图像特征空间与语义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

1.2 典型技术框架

零样本分类的核心框架包括三个模块:

  • 视觉特征提取:使用预训练的CNN(如ResNet、ViT)提取图像的高维特征。
  • 语义表示学习:通过属性标注、词嵌入(如GloVe、BERT)或生成模型(如CLIP的文本编码器)获取类别的语义向量。
  • 跨模态对齐:通过投影函数(如线性映射、注意力机制)将视觉特征与语义向量对齐,实现类别预测。

代码示例(PyTorch

  1. import torch
  2. import torch.nn as nn
  3. class ZeroShotClassifier(nn.Module):
  4. def __init__(self, visual_dim, semantic_dim, hidden_dim):
  5. super().__init__()
  6. self.visual_proj = nn.Linear(visual_dim, hidden_dim)
  7. self.semantic_proj = nn.Linear(semantic_dim, hidden_dim)
  8. self.score_func = nn.CosineSimilarity(dim=-1)
  9. def forward(self, visual_features, semantic_vectors):
  10. # 投影到共同空间
  11. v_proj = self.visual_proj(visual_features) # [N, hidden_dim]
  12. s_proj = self.semantic_proj(semantic_vectors) # [M, hidden_dim]
  13. # 计算相似度得分
  14. scores = torch.matmul(v_proj, s_proj.T) # [N, M]
  15. return scores

二、主流方法分类与演进

2.1 基于属性学习的方法

早期方法通过人工定义的属性(如“有翅膀”“条纹”)作为中间表示,将图像分类转化为属性预测问题。典型模型包括:

  • DAP(Direct Attribute Prediction):独立预测每个属性,再通过概率组合确定类别。
  • IAP(Indirect Attribute Prediction):通过可见类别的属性预测间接推断不可见类别。

局限性:依赖人工属性标注,难以扩展到复杂场景。

2.2 基于嵌入空间的方法

通过学习视觉-语义联合嵌入空间,实现跨模态对齐。代表方法包括:

  • DeViSE(Deep Visual-Semantic Embedding):使用语义向量作为监督信号,通过排序损失(Ranking Loss)优化嵌入空间。
  • CONSE(Convex Combination of Semantic Embeddings):将图像特征表示为语义向量的线性组合。

优化方向:引入度量学习(如三元组损失)增强类内紧凑性。

2.3 基于生成模型的方法

通过生成模型(如GAN、VAE)合成不可见类别的视觉特征,将零样本问题转化为传统分类问题。典型方法包括:

  • f-CLSWGAN:在条件GAN中引入语义约束,生成高质量的伪特征。
  • CVAE(Conditional Variational Autoencoder):通过变分推断生成类别相关的视觉分布。

优势:缓解领域偏移问题,但生成质量直接影响分类性能。

2.4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方法

随着CLIP、ALIGN等跨模态预训练模型的兴起,零样本分类进入新阶段。这类方法通过对比学习直接对齐图像与文本的嵌入空间,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分类。例如:

  •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在4亿图文对上预训练,零样本分类时仅需输入类别名称的文本描述。

代码示例(CLIP零样本分类)

  1.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CLIPProcessor, CLIPModel
  2. import torch
  3. model = CLIPModel.from_pretrained("openai/clip-vit-base-patch32")
  4. processor = CLIPProcessor.from_pretrained("openai/clip-vit-base-patch32")
  5. def zero_shot_classify(image_path, class_names):
  6. # 图像编码
  7. inputs = processor(images=image_path, return_tensors="pt", padding=True)
  8. image_features = model.get_image_features(**inputs)
  9. # 文本编码
  10. text_inputs = processor(text=[" ".join(class_names)], padding=True, return_tensors="pt")
  11. text_features = model.get_text_features(**text_inputs)
  12. # 计算相似度
  13. image_features = image_features / image_features.norm(dim=-1, keepdim=True)
  14. text_features = text_features / text_features.norm(dim=-1, keepdim=True)
  15. similarity = (100.0 * image_features @ text_features.T).softmax(dim=-1)
  16. return similarity.argmax().item()

三、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

3.1 领域偏移问题

问题:训练集(可见类)与测试集(不可见类)的分布差异导致性能下降。
解决方案

  • 领域自适应:通过对抗训练(如DANN)或自监督学习缩小域间隙。
  • 合成数据增强:使用生成模型合成跨域数据。

3.2 语义鸿沟问题

问题:视觉特征与语义表示之间的语义差距。
解决方案

  • 多模态融合:结合多种语义表示(如属性+词嵌入)。
  • 注意力机制:动态调整语义向量的权重(如GAZSL)。

3.3 标注成本问题

问题:属性标注或文本描述需要大量人力。
解决方案

  • 弱监督学习:利用网络爬取的文本描述替代人工标注。
  • 自监督预训练:通过对比学习从无标注数据中学习语义表示。

四、典型应用场景

  1. 医疗影像分析:识别罕见病图像(如特定类型的肿瘤)。
  2. 生态保护:分类未标注的野生动物图像。
  3. 工业检测:检测未见过的产品缺陷类型。
  4. 跨模态检索:通过文本描述检索相关图像。

五、未来发展方向

  1. 动态零样本学习:支持模型在运行时动态扩展新类别。
  2. 多模态零样本学习:融合语音、文本、视频等多模态信息。
  3. 轻量化模型:优化模型结构以适应边缘设备。
  4. 可解释性研究:解释模型如何利用语义信息进行分类。

结论

零样本图像分类通过跨模态对齐技术,为未知类别的识别提供了新的范式。从早期的属性学习到基于预训练模型的最新进展,该领域在方法论和应用场景上均取得了显著突破。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和自监督学习的发展,零样本分类有望在更复杂的场景中实现落地。对于开发者而言,建议从预训练模型(如CLIP)入手,结合具体业务需求进行微调,同时关注生成模型与领域自适应技术的最新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