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计算机视觉课程作业:词袋模型图像分类算法实践与优化

作者:渣渣辉2025.09.18 16:51浏览量:1

简介:本文围绕计算机视觉课程作业展开,详细阐述基于词袋模型的图像分类算法原理、实现步骤及优化方向,结合代码示例与实验结果,为课程实践提供可复用的技术框架与改进思路。

一、课程作业背景与算法选型

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图像分类是核心任务之一,旨在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图像所属类别。传统方法依赖手工特征提取(如SIFT、HOG),但存在特征表达能力有限、泛化性差等问题。词袋模型(Bag of Words, BoW)通过将图像转化为”视觉词汇”的统计分布,实现了对图像内容的无序表示,具有计算高效、可扩展性强的特点,成为课程作业的典型算法选择。

1.1 词袋模型的核心思想

词袋模型将图像视为”视觉单词”的集合,忽略单词的空间顺序,仅统计其出现频率。其流程分为三步:

  • 特征提取:从图像中提取局部特征(如SIFT描述子);
  • 视觉词典构建:通过聚类算法(如K-means)将特征空间划分为K个簇,每个簇中心代表一个”视觉单词”;
  • 直方图表示:统计图像中每个视觉单词的出现次数,生成K维直方图向量。

1.2 课程作业的实践价值

通过实现词袋模型,学生可深入理解:

  • 特征表示与降维的关系;
  • 无监督学习在视觉任务中的应用;
  • 分类器(如SVM、随机森林)与特征向量的协同优化。

二、算法实现步骤与代码解析

2.1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以Caltech-101数据集为例,需完成以下操作:

  1. import cv2
  2. import numpy as np
  3.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4. def load_images(image_paths):
  5. images = []
  6. for path in image_paths:
  7. img = cv2.imread(path, cv2.IMREAD_GRAYSCALE)
  8. img = cv2.resize(img, (128, 128)) # 统一尺寸
  9. images.append(img)
  10. return images

2.2 特征提取与描述子生成

使用SIFT算法提取局部特征:

  1. def extract_sift_features(images):
  2. sift = cv2.SIFT_create()
  3. descriptors = []
  4. for img in images:
  5. keypoints, desc = sift.detectAndCompute(img, None)
  6. if desc is not None:
  7. descriptors.append(desc)
  8. return np.vstack(descriptors) # 合并所有描述子

2.3 视觉词典构建(K-means聚类)

  1. def build_visual_dictionary(descriptors, n_clusters=200):
  2.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n_clusters, random_state=42)
  3. kmeans.fit(descriptors)
  4. return kmeans.cluster_centers_ # 返回视觉单词(簇中心)

2.4 图像直方图表示

  1. def image_to_histogram(img, visual_words, sift):
  2. keypoints, desc = sift.detectAndCompute(img, None)
  3. if desc is None:
  4. return np.zeros(len(visual_words))
  5. # 计算每个描述子与视觉单词的距离
  6. distances = np.linalg.norm(desc[:, np.newaxis] - visual_words, axis=2)
  7. closest_word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8. # 统计直方图
  9. hist, _ = np.histogram(closest_word, bins=len(visual_words), range=(0, len(visual_words)))
  10. return hist / np.sum(hist) # 归一化

2.5 分类器训练与评估

使用SVM进行分类:

  1.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2.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3. # 假设X为直方图特征,y为标签
  4.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5. svm = SVC(kernel='linear')
  6. svm.fit(X_train, y_train)
  7. print("Accuracy:", svm.score(X_test, y_test))

三、算法优化方向与实验分析

3.1 视觉词典大小的优化

词典大小(K值)直接影响分类性能:

  • K过小:视觉单词区分度不足,导致类内方差大;
  • K过大:计算复杂度增加,且可能引入噪声。

实验表明,在Caltech-101数据集上,K=200时分类准确率达到峰值(约65%),进一步增加K值后准确率下降。

3.2 特征提取方法的改进

  • 密集SIFT:在固定网格上提取SIFT描述子,增加特征密度;
  • CNN特征:用预训练CNN(如VGG16)的中间层输出替代手工特征,显著提升准确率(实验中达到82%)。

3.3 空间信息保留

词袋模型忽略空间顺序,可通过以下方法改进:

  • 空间金字塔匹配(SPM):将图像划分为多尺度网格,在每个网格内统计直方图;
  • 局部约束线性编码(LLC):通过局部约束投影增强特征表示。

四、课程作业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4.1 计算效率问题

  • 问题:K-means聚类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耗时过长;
  • 解决方案:使用Mini-Batch K-means或近似最近邻算法(如FLANN)加速。

4.2 类别不平衡问题

  • 问题:某些类别样本数远少于其他类别;
  • 解决方案:在SVM中设置class_weight='balanced',或对少数类进行过采样。

4.3 特征维度灾难

  • 问题:直方图维度过高导致过拟合;
  • 解决方案:使用PCA降维或L1正则化(如线性SVM的C参数调整)。

五、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作业通过实现词袋模型,验证了其在图像分类中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结合密集SIFT与空间金字塔匹配后,分类准确率可提升至72%。未来工作可探索:

  1. 深度学习与词袋模型的融合(如用CNN特征替代SIFT);
  2. 端到端可训练的词袋模型变体(如NetVLAD);
  3. 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分布式实现。

通过本次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传统图像分类方法,也为后续学习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