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思必驰周强:AI与传统信号技术融合下的实时音频通话革新

作者:梅琳marlin2025.09.18 18:14浏览量:0

简介:本文聚焦思必驰周强对AI与传统信号技术在实时音频通话中的融合应用,从技术基础、优势、应用场景及未来趋势等角度展开,为开发者提供技术指导。

引言:实时音频通话的技术演进与挑战

实时音频通话作为现代通信的核心场景,其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着低延迟、高音质、强抗噪三大核心需求展开。传统信号处理技术(如回声消除、噪声抑制、自动增益控制)曾是支撑音频通话质量的关键,但随着应用场景的复杂化(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车载语音交互),单纯依赖传统方法已难以满足需求。AI技术的崛起,尤其是深度学习在音频处理领域的应用,为实时音频通话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思必驰周强团队通过将AI与传统信号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一套高效、鲁棒的音频处理框架,本文将围绕这一框架的技术基础、优势及应用场景展开详细分析。

一、传统信号技术的核心价值与局限性

1.1 传统信号技术的基石作用

传统信号处理技术是实时音频通话的“基础层”,其核心功能包括:

  • 回声消除(AEC):通过自适应滤波器消除扬声器信号与麦克风采集信号的耦合,避免回声干扰;
  • 噪声抑制(NS):利用统计模型或频域滤波抑制背景噪声(如风扇声、键盘声);
  • 自动增益控制(AGC):动态调整麦克风输入增益,确保语音信号幅度稳定;
  • 丢包补偿(PLC):在网络丢包时通过插值或重复帧恢复音频连续性。

这些技术通过数学建模和信号分析,在硬件资源有限的场景下实现了高效的音频处理。例如,经典AEC算法(如NLMS)通过迭代更新滤波器系数,可在毫秒级延迟内完成回声消除。

1.2 传统技术的局限性

尽管传统信号技术成熟可靠,但其局限性在复杂场景下愈发明显:

  • 非线性噪声处理不足:传统NS对突发噪声(如关门声、婴儿哭声)的抑制效果有限;
  • 场景适应性差:AEC在双讲场景(双方同时说话)下易出现滤波器发散;
  • 参数调优复杂:AGC需针对不同麦克风特性手动调整阈值,泛化能力弱。

二、AI技术的突破:从数据驱动到场景自适应

2.1 深度学习在音频处理中的应用

AI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弥补了传统信号技术的不足。思必驰周强团队在以下方向实现了关键突破:

  • 端到端语音增强:采用CRNN(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或Transformer架构,直接从含噪音频中提取干净语音,避免传统分块处理的误差累积;
  • 双讲场景优化:通过注意力机制区分近端语音与远端回声,提升AEC在双讲场景下的稳定性;
  • 动态噪声建模:利用GAN(生成对抗网络)生成多样化噪声样本,增强模型对未知噪声的泛化能力。

例如,思必驰的AI-AEC模型通过引入时频域联合损失函数,在双讲场景下将回声残留降低至-40dB以下,显著优于传统NLMS算法的-25dB。

2.2 AI与传统技术的融合策略

AI并非替代传统信号技术,而是通过“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

  • 前处理阶段:传统NS快速抑制稳态噪声,为AI模型提供更干净的输入;
  • 核心处理阶段:AI模型处理非线性噪声和复杂场景(如双讲、混响);
  • 后处理阶段:传统AGC和PLC确保输出信号的幅度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种融合架构(如图1所示)在资源占用与性能之间取得了平衡。例如,在嵌入式设备上,可通过量化压缩将AI模型大小从10MB降至2MB,同时保持90%以上的处理精度。

三、实时音频通话中的关键技术实现

3.1 低延迟架构设计

实时音频通话对延迟极其敏感(通常要求端到端延迟<150ms)。思必驰周强团队通过以下技术降低延迟:

  • 流式处理:将音频帧划分为更小的子帧(如10ms),通过管道化处理减少等待时间;
  • 模型剪枝:移除AI模型中的冗余通道,将推理时间从50ms降至20ms;
  • 硬件加速:利用DSP或NPU进行并行计算,避免CPU瓶颈。

3.2 抗丢包与弱网优化

在网络不稳定场景下,思必驰采用以下策略:

  • 前向纠错(FEC):通过冗余编码恢复丢失的数据包;
  • AI驱动的PLC:利用LSTM预测丢失帧的频谱特征,比传统线性插值更自然;
  • 动态码率调整:根据网络带宽实时切换编码码率(如从64kbps降至32kbps)。

3.3 多场景自适应

思必驰的音频处理框架支持通过少量数据快速适配新场景:

  • 迁移学习: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用10分钟场景数据微调即可达到95%的准确率;
  • 在线学习:通过持续收集用户反馈数据,动态更新模型参数。

四、应用场景与实际效果

4.1 远程办公与在线教育

在Zoom、腾讯会议等场景中,思必驰方案可实现:

  • 双讲无感切换:多人同时说话时,回声残留< -35dB;
  • 噪声抑制:键盘声、空调声等稳态噪声完全消除,突发噪声(如咳嗽)抑制>20dB。

4.2 车载语音交互

在车载场景中,思必驰方案解决了以下难题:

  • 风噪抑制:在120km/h车速下,将风噪从30dB降至10dB;
  • 多路回声消除:同时处理导航提示音、媒体播放音与用户语音的耦合。

4.3 智能硬件集成

思必驰的轻量化模型已集成至多款智能音箱和耳机,在ARM Cortex-M4芯片上实现:

  • 实时处理:单核100MHz主频下,AI-NS推理时间<5ms;
  • 低功耗:处理一帧音频(10ms)仅消耗0.1mW电量。

五、未来趋势与建议

5.1 技术趋势

  • 多模态融合:结合唇动、手势等信息提升语音处理鲁棒性;
  • 边缘计算:将更多AI处理下沉至终端设备,减少云端依赖;
  • 个性化定制:通过用户语音特征建模,提供专属音频处理方案。

5.2 开发者建议

  • 优先选择融合架构:避免“纯AI”或“纯传统”的极端方案;
  • 关注模型量化:在嵌入式场景中,INT8量化可减少75%的内存占用;
  • 利用开源工具:如SpeexDSP(传统信号)和TensorFlow Lite(AI)的组合可快速搭建原型。

结语:AI与传统技术的共生未来

思必驰周强团队的实践表明,AI与传统信号技术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深度协同实现1+1>2的效果。未来,随着5G、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实时音频通话将迈向更高音质、更低延迟、更强适应性的新阶段。对于开发者而言,掌握这一融合技术栈,不仅能在现有场景中提升用户体验,更能开拓如元宇宙语音交互、工业远程操控等新兴领域。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