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英特尔携手快手:异构计算赋能,重塑性能与成本双优新范式

作者:狼烟四起2025.09.19 11:58浏览量:1

简介:本文深度解析英特尔如何通过异构计算技术助力快手实现性能跃升与TCO优化,从技术架构、硬件协同、软件优化到实际业务场景验证,揭示异构计算在短视频领域的创新实践。

引言:短视频行业的技术挑战与异构计算的崛起

短视频平台作为数字内容消费的核心场景,其业务需求呈现出“高并发、低延迟、强算力”的显著特征。以快手为例,其日均处理数十亿条视频数据,涵盖实时转码、AI推荐、特效渲染、内容审核等复杂场景,对计算资源的性能、能效和成本提出了严苛要求。传统同构计算架构(如纯CPU或纯GPU)在应对多任务、异构负载时,往往面临资源利用率低、扩展性差、能耗高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异构计算(Heterogeneous Computing)通过整合CPU、GPU、FPGA、ASIC等不同架构的计算单元,实现了“按需分配、精准调度”的计算模式,成为突破性能瓶颈、降低总拥有成本(TCO)的关键技术路径。英特尔作为异构计算领域的领导者,凭借其硬件生态、软件工具链和行业经验,与快手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异构计算在短视频场景中的落地实践。

一、异构计算加速:技术架构与硬件协同创新

1.1 硬件层面的异构整合

英特尔与快手的合作首先聚焦于硬件架构的优化。通过引入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Xeon Scalable)与英特尔® 独立显卡(Intel Arc)的协同方案,构建了“CPU+GPU”的异构计算集群。其中:

  • CPU:承担通用计算任务(如逻辑控制、数据预处理),利用其多核并行能力与高内存带宽,保障基础性能的稳定性。
  • GPU:专注计算密集型任务(如视频转码、AI推理),通过其大规模并行计算单元(如Xe Core)和专用硬件加速模块(如XMX矩阵引擎),显著提升单任务吞吐量。
    例如,在视频转码场景中,CPU负责解析视频元数据、管理任务队列,而GPU则通过硬件编码器(如Intel Quick Sync Video)实现H.264/H.265编码的加速,实测转码效率提升3倍以上,同时功耗降低20%。

1.2 内存与存储的异构优化

异构计算不仅限于计算单元,还需考虑内存与存储的协同。英特尔® 傲腾™ 持久内存(Optane DIMM)与NVMe SSD的组合,为快手提供了“大容量、低延迟、高耐久”的存储解决方案。例如,在内容推荐系统中,傲腾内存作为缓存层,将热门视频的元数据存储在近内存区域,减少对后端存储的访问次数,使推荐响应时间从毫秒级降至微秒级,同时降低TCO达40%。

二、软件优化:从工具链到业务场景的深度适配

2.1 统一编程模型与工具链支持

异构计算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简化开发流程,避免开发者陷入“多架构适配”的复杂性。英特尔通过oneAPI工具链(包括Data Parallel C++、OpenMP、SYCL等),为快手提供了跨CPU、GPU、FPGA的统一编程接口。开发者无需针对不同硬件重写代码,只需通过一次编写、多平台编译的方式,即可实现算力的最大化利用。
例如,快手的AI特效团队使用oneAPI优化了人脸识别模型,在保持模型精度的前提下,将推理延迟从15ms降至8ms,同时支持在CPU和GPU上无缝切换,根据实时负载动态分配资源。

2.2 业务场景的定制化优化

针对短视频的具体业务场景,英特尔与快手开展了深度优化:

  • 实时转码:通过Intel Media SDK和GPU硬件编码器,实现多分辨率、多码率的自适应转码,支持4K视频的实时处理,同时降低带宽占用。
  • 内容审核:结合CPU的通用计算能力和GPU的并行推理能力,构建了“分级审核”系统:初级审核由CPU完成简单规则匹配,复杂内容(如涉政、涉黄)则交由GPU加速的深度学习模型处理,整体审核效率提升50%。
  • 推荐系统:利用英特尔® 数据分析工具包(Intel DAAL)和傲腾内存,优化了用户行为数据的实时分析流程,使推荐准确率提升12%,同时减少服务器数量30%。

三、性能与成本的双赢:实测数据与TCO分析

3.1 性能提升的量化验证

根据快手的实测数据,引入英特尔异构计算方案后,关键业务指标显著改善:

  • 视频处理延迟:从平均120ms降至45ms,满足实时互动需求。
  • AI推理吞吐量:每秒处理请求数(QPS)从5000提升至18000,支撑高并发场景。
  • 能效比:单位算力功耗从0.8W/GFLOPS降至0.5W/GFLOPS,符合绿色数据中心要求。

3.2 TCO优化的经济性分析

TCO的降低不仅源于硬件采购成本的下降,更体现在运维效率的提升:

  • 硬件成本:通过异构计算替代部分专用硬件(如独立转码卡),单节点成本降低35%。
  • 运维成本:统一工具链减少开发人员的学习成本,故障排查时间缩短60%。
  • 扩展成本:异构集群支持按需扩展,避免“过度配置”导致的资源浪费,资本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均显著下降。

四、行业启示:异构计算的普适价值与实施建议

4.1 异构计算的普适性

快手的实践表明,异构计算并非仅适用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而是可广泛应用于:

  • 边缘计算:在CDN节点部署轻量级异构设备,实现视频的本地化处理,减少回源带宽。
  • AI训练:结合CPU的通用性和GPU的并行性,加速大规模模型训练(如推荐系统、NLP)。
  • 传统行业转型:金融、医疗等领域可通过异构计算优化风控模型、影像分析等场景。

4.2 实施建议

对于计划引入异构计算的企业,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业务场景分析:明确性能瓶颈和成本痛点,优先选择计算密集型任务进行优化。
  2. 硬件选型:根据任务类型选择CPU、GPU、FPGA的组合,避免“一刀切”。
  3. 软件生态:优先选择支持统一编程模型的工具链(如oneAPI),降低开发复杂度。
  4. 渐进式迁移:从试点项目开始,逐步验证性能提升和成本节约效果,再扩大规模。

结语:异构计算,开启性能与成本的新平衡

英特尔与快手的合作,不仅验证了异构计算在短视频领域的可行性,更为行业提供了“性能跃升+TCO优化”的双赢范式。随着AI、5G、元宇宙等技术的普及,计算需求将进一步多样化,异构计算作为“按需分配算力”的核心技术,必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标准配置。对于企业而言,把握异构计算的机遇,意味着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实现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最佳平衡。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